Search

「什麼都不作比作什麼更難」

現在醫師們怕被告,防衛醫學越作越多。
開...

  • Share this:

「什麼都不作比作什麼更難」

現在醫師們怕被告,防衛醫學越作越多。
開醫囑只要一秒鐘,
不開卻要花十分鐘解釋,病人/家屬還不見得領情。

哪個對醫師比較簡單?
簡單的那個是否對病人真正有利?

我在urgent care工作常遇到撞到頭的小病人。
家長著急地帶來給我們看,怕出什麼問題。

頭部創傷在急診/急門診都是遵照PECARN criteria,
根據病人年齡、症狀、部位、受傷機轉等,來決定該讓病人回家、留觀還是照CT。
這個criteria是眾多醫學中心經過嚴謹研究制訂的,
自從2009發表在The Lancet上後便被廣泛採用。

每次遇到符合discharge criteria的病人,
我都會仔細問診、作全套神經理學檢查再三確定。
再花時間解釋為什麼不用留觀、不用照頭部CT。
還要告知回家後注意事項、甚麼情形該馬上帶回來看等,非常花時間。
病歷記載也要特別詳細。
若是開張醫囑推病人去照頭部CT,我就不用解釋這麼多,家屬還很感激你。

顯然後者比前者簡單很多,
但那不是對病人最好的決定。

不作為有兩種:
一種是我知道所以不作;
一種是我不知道所以不作。
醫師的不作為顯然大多屬於前者,
卻常被病人/家屬誤以為是後者。

當醫師的我們很自然地會想為病人做些什麼,
這是我們當醫師的初衷。
而正確的決定往往不是最簡單的決定。

很多人,包括病人、家屬、甚至醫師自己很容易有個迷思:
如果醫師不開藥、不抽血、不作影像檢查就不是好醫生,好像什麼都沒有替病人作。
我們卻忘了,
縝密思考後的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
很多時候不作為比作為需要更多的知識跟判斷能力,
很多時候不作為才是對病人最好的決定。

在這個防衛醫學當道的時代,
不作什麼比作什麼需要更多的勇氣。

如果下次你遇到一個願意花很多時間跟你解釋為什麼他什麼都不作的醫師,
可能你碰到的是個真正的好醫師。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同時具有台灣、美國、日本三國醫師執照的小兒科醫師。台灣醫學系畢業,現居美國。
View all posts